6月7日,由湖南博物院和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联袂打造的“生命艺术——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”开幕式在湖南博物院举办
在暑期,以“公益”和“求知”为特色的文博展馆,成为越来越多家长“遛娃”的好去处。
历史文化及非遗传承类、红色研学类、自然科普类等研学活动更是吸引了中小学生的踊跃参与。
7月9日,中国园林博物馆举行夜宿最美博物馆活动,小朋友们参观余荫山房
但随着参观、研学人数的不断上升,也出现了一些问题。
比如千篇一律的讲解词已难以满足不同研学群体的个性化需求。
虽说现在有语音导览,但在面对思维活跃、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强的中小学生时,简单的人机互动很难实现充分的交流。
博物馆讲解供求矛盾的背后,反映出目前博物馆运营存在的挑战。有的省级博物馆最佳参观人数是每日8000人次,现在暑期每天人流常常达到1.2万至1.3万人次,显然是超负荷运转。
要缓解矛盾,博物馆自身需要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之外,显然还须借助社会力量。
比如南京博物馆对社会讲解持开放态度,采取提前审核预约制度,预约时要提交讲解词,带团导游在申请通过后,可以领取临时讲解证。
丰富专业讲解、公益讲解,招聘社会讲解志愿者,甚至定期安排专家讲解,都是最大程度扩充博物馆讲解力量的办法。
旅游和经济发展、教育和文化传承,都是博物馆的社会价值所在。
博物馆的“火”,证明人们对其社会价值的充分认可,而要更好地回应这种认可,博物馆就要进一步为社会搭建起全面、立体、稳健的博物馆服务平台,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。